经典医案解析:李博鉴治白发案
学友之弟年方弱冠,体尚丰硕,每日研习学业,静心苦读,自恃强悍,常通宵达旦,晷无寸闲。近半年来,其白发日渐增多。情绪索然,诸遍求医,杂服汤丸,白发未减,反增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诸疾。自购七宝美髯丹,首乌延寿片,金匮肾气丸等药。服后未见寸功,白发反增多,彻夜难眠,自此神思大伤,忧虑寡欢,强以自宽,聊遣愁绪。及其来诊,其头发已花白大半,余视前医之方,皆补血益肾,壮阳固精之品。
观其舌,质绛苔黄,诊其脉,弦数有力。
治法:凉血清热,祛风益肾。
方药:丹皮60g,生地g,侧柏叶60g,女贞子60g,黑芝麻90g,旱莲草60g,桑叶30g,蚕沙30g。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一丸。
除服药丸外,嘱其戒除烟酒,力避烦恼,襟怀舒畅,服完一料后,患者发白已减少近半。遂信心倍增,愿继服药。余据其舌脉及兼证,于前方加入桑椹60克,首乌90克。共服四月余,前后两易其方,已乌发如初。失眠多梦,亦已痊愈。
——《燕山医话》
解析
白发主要见于两种人群,其一,老年白发;其二,青壮年白发。前者多因年老肾衰血弱所致,一般认为是人的正常生理性老化的结果,俗语有云:青丝成白头,就是说明了人体的一个自然衰老的过程。而后者由于是在青壮年出现了衰老的象征,因次多被视为是一种病理性表现。
白发,尤其是青壮年白发,俗称少白头,虽然历代医家对此都有一定的论述,但治疗起来仍是较为困难。目前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多为气血亏虚,肝郁血热、肝肾不足等造成。老年人白发多责之气虚亏虚、肝肾不足,而青壮年之白发当多属肝郁血热。因人之年少,血气方刚,精力充沛,一般而言,很难出现明显的气血阴阳的亏虚。青壮年或思虑过多,郁而生热;或过于专心学业,焚膏继晷;或玩耍放纵,耗散阴液;或情志拂郁,久而化火,如此等等,便可引起肝阴不足,热邪伏血。所以滋阴清热当为基本大法。
李氏医案中,“学友之弟年方弱冠,体尚丰硕,每日研习学业,静心苦读,自恃强悍,常通宵达旦,晷无寸闲。”正合上述论点,年少之人,本当气血冲和,精气充裕,然“每日研习学业,静心苦读,自恃强悍,常通宵达旦,晷无寸闲”,故而阴液损耗,阴不制阳,久而成火,火炽阴血,难以荣养毛发。道听途说,以为虚证,杂服汤丸,服七宝美髯丹、首乌延寿片、金匮肾气丸等药。非当不能济阴清热,反而妄助虚火,更使阴血亏损,自然“服后未见寸功,白发反增多,彻夜难眠。”因屡试屡败,病情加重,信心受到打击,所以,“自此神思大伤,忧虑寡欢,强以自宽,聊遣愁绪。”思虑重重、情志拂郁更是加重了肝阴不足,热邪伏血等情况。所以“其头发已花白大半”。最后,“(舌)质绛苔黄,(脉)弦数有力”更是验证了前述病机。
既然知其病因病机,洞明其来龙去脉,治病便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治以凉血清热,兼以滋补肾阴。方用生地为君,丹皮、侧柏叶为臣,二至丸、黑芝麻、桑叶、僵蚕为佐。生地清热滋阴,丹皮、侧柏叶清热凉血,助生地清凉之功,二至、黑芝麻滋阴补肾而无滋腻助热之弊。桑叶、僵蚕清热祛风。后又加重补益肝肾之药,以首乌、桑葚养血滋阴,收效甚大。
看似本案已清晰明了,似无可解之处。然尚有一疑点,值得吾辈深思。既然病机为肝阴不足,热邪伏血,当滋阴清热便可,缘何用祛风之剂?或许李氏自有其深意。我不揣浅陋,以为其中道理有三:
其一,头为人体巅顶,属阳位,易受风袭,加之本病进展较快,可能挟有风邪,故而当祛风。
其二,肝木易生风,阴液不足,加之有火,易生风动血,肝气容易将肝郁之火上达于顶,造成发落发白。如《医宗金鉴》疏风清肝汤之荆芥、防风之理耳。
其三,祛风药多走窜通达,有行气通滞之功,本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一则气血不和,二则热无路可走,故而少佐祛风之品,桑叶、僵蚕俱为清凉疏风之剂,可解肝郁,可化伏热。此种玄机与仙方活命饮中陈皮、白芷、防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