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南的男子不仅化妆,还会去美容护发,比女 [复制链接]

1#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1053053973129699&wfr=spider&for=pc

曾经专属于中老年的脱发秃头恐惧症,如今已经蔓延到了越来越广的年轻群体中。暴风哭泣,说好的一起秃头,怎么你就偷偷补课了!

秃头问题,其实古来有之(毕竟古人好读书的优良传统我们也是要继承的嘛),不光如此,男子也是很臭美的,尤其是江南一带。

男女皆梳妆打扮

朱元璋在位期间可以说是明朝从上到下最为节俭的时期了,“红粉珠盘排欲进,再三擎向手中看。”吃饭的时候看到红粉珠盘都要在手中看看是不是过于奢侈了,上行下效,整个皇宫乃至朝廷民间都十分俭朴。

即便如此,马皇后却还是给一些贫穷的读书人赏赐了花粉钱,让他们拿回去,能让妻子买得起花粉打扮自己,维护读书人的体面。可见明朝对于妇女化妆一事很重视,归根结底也是重视读书人,给读书人尊严。

除此之外,男子也会化妆打扮,很精致的。

朱亚文太有魅力了!

比如弘治年间,一个朝鲜人叫崔溥,在海上执行公务回家的时候,突遇大风,船偏离了航道,机缘巧合下来到浙江,游历了一番才回去。在这期间,他记录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下了《漂海录》这本书,书中就有记载:

“且江南好冶容,男女皆带镜奁、梳篦、刷牙等物。江北亦然,但不见带之者。”

说得很清楚了,不论男女,都会收拾容貌,揽镜自顾。

任嘉伦演锦衣卫也很带感

明朝万历年间,也有浙江的一些年轻读书人用红丝线将头发束起来,脸上敷粉,嘴上抹些口脂。(不过这些仅限于当时举止轻浮的读书人)

中老年读书人或者大臣也渐渐受到影响,会注意修整自己的髯须与头发。

男子护发养发生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可要是这些人读书太用功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大把掉头发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首乌丸”,士大夫之间服用“首乌丸”已经形成一种风气,甚至有专门的诗句来描述:

“近服首乌丸,我首何曾黑?”

问问同僚,自己最近服用了首乌丸,头发是不是变黑了点?

胡子白了怎么办?那就染呀!

“近来少年轻前辈,好染髭须作后生。”这是唐代刘禹锡的诗句。不过明朝后期染须,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女子目光罢了,二者目的截然不同。

万历年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收录了几种生发的偏方,比如:

1.用大麻油抹头,能够让头发再次生长;

2.用柚子花蒸麻油,制作成发油,市场涂抹在头上,也能长出头发;

3.有个见效快的,将胡桃树皮和芸薹(tai)子油一起熬,熬成汁儿,涂抹在头发上,7天就能让头发变黑;(赶紧收藏!)

4.还有“琼玉膏”,内服,也能使白发变黑。

这些都是生发、养发的方子,可见人们的需求很迫切啊。

更夸张的,有些读书人会佩戴假胡子。有人出门带5种颜色的胡子,走一会儿换一个,走一会儿换一个……也是奇葩行为。

起底女子化妆

如今女孩子们流行的“酒晕妆”、“桃花妆”,其实早在明朝就已经风靡一时了。

女子先将粉涂在脸上,用红色胭脂在脸颊两侧晕染开来,浓一点的叫“酒晕妆”,淡一点的叫“桃花妆”;

再别出心裁一些的女子,先用粉敷面,然后在脸颊两侧用红色胭脂点饰一下,晕染开后,再在上面敷一层粉,那抹朱红若有似无,煞是可爱,这叫“飞霞妆”。

时尚真的是一个轮回圈啊。

社会新风尚

以上种种,不管是男子护发、生发、养发,还是女子敷粉化眉,其实都说明了明朝的社会风气已经较为开放,以往读书人古板、恪守儒家之礼的刻板印象被打破,世俗风气从下而上,影响了士大夫阶层。

人们普遍追求美,追求新奇,追求个性,追求“人生得意须尽欢”,及时享乐,这种上下一体的闲情逸致出现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经济的发展。

明中后期,经济发展起来,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即使在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策略时,商品经济也以顽强的姿态在夹缝中成长起来,其中,又属沿海地区最为富庶。

害,这个魅力

当然,这只是看问题的其中一个角度,或者说表现而已,历史纷繁复杂,说得清也说不清。仁宗娶了一个又一个,不爱曹皇后,又为什么要娶她?“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才艺卓绝,为什么对钱谦益死心塌地?曹皇后的悲哀,在于仁宗不爱她,在于她生错了时代曹皇后与英宗受人挑拨,母子离心,生气不已

读完这篇文章,只需记住,古人也怕秃头!

你有什么想反驳的吗?

参考资料:《明代社会生活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