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一农民来到中南海贺晓秋是我爹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8740638.html

年1月14日,按照农历来讲是庚子年的十一月廿八日,北京中南海新华门门口来了一位衣着简朴的农民,新华门门口的警卫见到农民后礼貌地问道:“您找谁?”

这位农民也如实的回答了警卫的问题,大概意思就是:我爹是贺晓秋,我要去中共中央办公厅找毛主席告状!

当警卫人员如实的将这位农民的要求上报之后,很快就接到了让那名农民进入中南海的命令,之后农民被安排在了中央办公厅招待所居住。

那么,这位农民是谁,在报了父亲的姓名后为何直接被放进了中南海?他口中的父亲贺晓秋又是谁?他又有何事要找毛主席告状呢?

其实,这位农民叫做贺凤生,他的父亲贺晓秋正是毛泽东主席的表弟。

毛主席

情同手足的兄弟俩

贺晓秋于年出生于湖南省韶山乡韶光村,在他懂事后,家里来了一名叫做毛泽东的少年,在母亲的介绍下,贺晓秋才了解到:这位大自己5岁的少年原来是自己的姑表兄,自己的母亲就是他的姑姑。

虽然他们两人之间差了5岁,但贺晓秋和自己这个表哥玩得非常好,后来他们两人被家人安排到私塾读书,还当了5年的同窗好友,贺晓秋和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年春天,毛泽东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前往长沙读书。朝夕相处的表哥突然间离开了自己,让贺晓秋十分的不满,嚷嚷着自己也要去长沙,和表哥一同读书。

结果贺晓秋的母亲拍了一下他的脑袋,说道:“你才多大就要去长沙,石三伢子(毛主席乳名)十八了,能照顾自己了,你呢?再说去长沙读书又有什么好的,现在世道上那么乱,你书读得再好又有什么用,你写的文章能放到锅里煮咋的?安安心心在家待着,哪都不准去。”

从此以后,贺晓秋在母亲的影响下和毛泽东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年1月22日是这一年的除夕,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8班读书的毛泽东急匆匆地从长沙赶回了韶山,当贺晓秋听到表哥回韶山的消息后十分的开心,想要和表哥见一面,但毛泽东因为要筹办母亲文素勤50岁大寿的事宜,所以一直没空和贺晓秋见面。

毛泽东兄弟与母亲

1月30日,农历正月初八,贺晓秋和家人一起前往上屋场毛家为文素勤贺寿。在寿宴上,毛泽东与贺晓秋这位多年不见的表弟聊了很久。

毛泽东告诉贺晓秋,自己在长沙的老师杨昌济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的影响下自己迷上了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并推荐贺晓秋读一读这篇杂志,两人兴致盎然地聊了很长时间。寿宴结束后毛泽东再次离开了韶山,他们再次见面已经是8年后了。

年年初,毛泽东因为患有失眠等症状的缘故回韶山休养,此时的毛泽东已经产生了“要展开革命,必须要依靠农民来推动,只要把农民发动起来,共产*也能有类似国民*在广东一样牢固的局面”的想法,因此他回到韶山后不久就准备展开农民运动,发动农民和地主恶霸进行斗争。

想要发动起农民进行抗争,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启民智。因此毛泽东在韶山开办了大量的农民夜校来引导农民。27岁的贺晓秋对于表哥的事业十分的支持,积极参与毛泽东开展的农民运动,帮着他传送文件,组织会议,甚至自愿为他“保驾护航”。

毛泽东在韶山进行的农民运动引起了湖南军阀赵恒惕的警惕,专门给大湾塘团防局局长成胥生下令,要他派人去抓毛泽东,甚至下达了“一旦抓获,就地枪毙”的命令。

好在有人提前通风报信,毛泽东提前知道这件事情,并逃出来韶山冲。为了让毛泽东顺利的离开险地,贺晓秋和其他几位亲戚一起装扮成轿夫,让毛泽东装扮成游方郎中的样子,抬着他摆脱了敌人的包围,毛泽东对此十分的感激,直言贺晓秋等人救了自己一命。

当赵恒惕知道毛泽东逃离湖南跑到广州去了后十分的愤怒,命令手下对贺晓秋等参与过农民运动,又与毛泽东有亲戚关系的人展开报复,贺晓秋只得舍弃家里的数十亩田地,带着家人远走他乡,即便如此,贺晓秋也并不后悔。

两年后的4月23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右派对共产*、国民*左派以及革命群众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史称“4·12”反革命政变,国共第1次合作就此破裂,撕下了伪善面具的国民*右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白色恐怖统治。

为了对抗国民*反动派的残暴统治,中共中央在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派遣毛泽东前往湖南改组湖南省委,并领导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毛泽东到湖南南县时,不慎被国民*反动派发现了踪迹,好在他这些年一直与贺晓秋保持着联系,知道贺晓秋如今正住在南县丁字堤,于是他想办法暂时躲开反动派的追踪后,在贺晓秋的家里躲了起来。

为了让毛泽东顺利脱险,贺晓秋故伎重施再次打扮成了“轿夫”,叫上另一位亲戚抬着毛泽东离开了险地,在正式分别前,贺晓秋还送给了毛泽东一些钱财当做路上的盘缠。

后来革命形势越发严峻,反动派对毛泽东亲属的追捕也越来越紧急,贺晓秋只得再次搬家,他最后搬到了华容县,一直以务农为生。

“告状”

年10月,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建立了新中国的好消息传到贺晓秋的耳朵里后,他感到万分的激动,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有必要给毛泽东主席写一封信件,除了庆贺新中国的成立外,也有必要将自己在乡下所见到了一些不良现象向毛主席做一个反应。

下定决心后,贺晓秋于年12月22日,写了一封给毛主席的信并发往北京。

但毛主席当时并不在国内,因此并不知道表弟给他写信的事情。毛主席从苏联回国后,又因为要处理国家大事没顾得上此事。直到年4月19日,终于得到空闲的毛主席才向贺晓秋写了一封回信:

晓秋贤弟如见: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所说各项工作缺点,应当改正,如有所见,尚望随时告我。接到晓明(贺晓秋的弟弟贺晓明)一信,我分不清谁是兄谁是弟,请你来信说明。

此问安好

毛泽东
  

一九五零年四月十九日

当贺晓秋收到毛泽东主席的回信后十分开心,他知道北京的那位表哥没有忘记自己,毛泽东主席所说的“随时告我”更是让他受到了极大的激励,于是经常性的将自己在乡下的所见所闻向毛主席作汇报,毛主席也因此了解了不少的农民的真实情况。

毛主席

有一次,贺晓秋在写给毛主席的信中讲到了自己儿子贺凤生,最近不幸患有严重骨髓炎却没钱治病的事情,毛主席知道这一情况后十分重视,赶紧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贺晓秋汇去了元人民币用来给孩子治病。

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担心那元可能不够用,于是又托人给贺晓秋汇去了元人民币“以资家用”。

在毛泽东主席的关怀下,贺凤生的疾病得到了治疗,可是贺晓秋却因为长年的劳累患上了重病。

年11月26日,贺晓秋用虚弱的声音将儿子贺凤生叫到身边,对他说道:“我快要不行了,我走之后,你找个时间去趟北京,把这些年下面所发生的事情给毛主席做个汇报,要让毛主席了解我们农民的真实情况。”

交代完儿子后,贺晓秋与世长辞,享年62岁。

父亲的遗言贺凤生一直铭记在心,在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贺凤生正式决定去一趟北京,除了向毛主席报丧外,还要找毛主席他老人家告状!

年1月14日,贺凤生顺利的抵达了北京,他向人打听了中南海的位置后,径直走到了中南海新华门前,对警卫员表示自己父亲是贺晓秋,要去中共中央办公厅见毛主席,找他老人家告状。

中南海警卫人员对贺凤生的话很是意外,他并不知道贺晓秋是谁,而眼前这个身材瘦小衣着简朴的农民口口声声说要见毛主席,难免让警卫产生一种“他在说大话”的感觉。

新华门

不过警卫人员毕竟受过严格的训练,强忍下心中的疑惑,按照有关规定对贺凤生问道:“请问你有证件吗?”

贺凤生赶紧将建国后毛主席写给他父亲的第一封信件拿了出来递给警卫,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份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写给父亲的信件,只见上面写着:

贺晓秋同志/p>

你给毛主席的信,主席已经看过。他送你三百元钱,作为令郎治病的用费,此款另交邮局汇去,请查收。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

贺凤生指着信件中“令郎”两个字对警卫说道:“这个‘令郎’说的就是我,我叫贺凤生,贺晓秋正是我爹,这次来北京就是为了给毛主席反映情况的。”

警卫人员不敢怠慢,赶紧向上级进行了汇报,不久后,上级部门就下达了“将贺凤生安排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招待所内”的批示。

1月22日,贺凤生得到通知:毛主席有空了,要见你一面。贺凤生赶紧穿上一身提前准备好的崭新衣服,然后坐上了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左拐右拐地于当天下午7点30分抵达了中南海会客室,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主席。

贺凤生见到毛主席慈祥的面容后终于忍不住,哭着跟毛主席提起了自己父亲逝世的消息,毛主席本来对故人之子来访这件事情十分开心,结果突然间得到这一噩耗,不禁十分哀恸,责怪他道:“这种事情你应该早通知我嘛,最起码我也得发个唁电或者送个花圈啊。”

毛主席和农民杨步浩(非贺凤生)

之后毛主席用手指擦去了眼角的泪滴,点燃了一支烟,一脸怀念的说道:“说起来你父亲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呢,如果没有他和其他革命同志舍身相救,我说不定早就不在人世了。”

之后,毛主席问贺凤生收到自己寄去的治病钱没有,贺凤生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收到了,然后不好意思的问道:“那些钱是您的还是公家的?”

毛主席回答道:“当然是我自己的喽,我又不需要那么多的钱,我有工资、稿费,也不需要存钱,你们那么困难就应该帮助,我们共产*员做不来那种忘恩负义的事情。”

听毛主席说到这里,贺凤生才想起来自己这次进京的目的,于是赶紧跟毛主席表示自己这次来北京,主要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跟您报告乡里面的真实情况。

毛主席听后愣了一下,看了看表后表示自己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担心会影响贺凤生如实汇报,等过几天专门挑出时间来仔细听你好好汇报。之后,毛主席跟贺凤生提出了一点要求:报告的时候一定要讲清楚你们乡里的真实情况,不要掺水。

在正式离开前,毛主席欣慰的拍了拍贺凤生的肩膀,然后说道:“也只有贺晓秋的儿子才能给我送来这么好的礼物了!”

接下来两天,贺凤生在办公厅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游览了一圈北京,不过贺凤生的心思并不在风景上,他一直在想自己怎样向毛主席汇报比较合适。

两天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贺凤生再次被那一辆黑色的小轿车接到了会客室,并再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见到贺凤生后开门见山的说道:“我给你一个小时,不,两个小时,你就大胆的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好好的说一遍。”

毛主席

贺凤生组织了一下语言后告诉毛主席:在解放前乡里面农民日子过得很不好,解放后农民翻身做主人,生活质量大大的提高。可是最近县里搞“大公社”,乡亲们的房子全都被拆除,建集体居民点,乡亲们还把家里的铁器全都给砸了开展“土法炼钢”,可是炼出来的钢又都是废铁,全都不能用。

县里面搞大公社的同时又搞起了公共食堂,大家在食堂里快活了不到半个月,食堂里的肉、米就全部吃完了,以后乡亲们只能吃糠菜饭,后来连糠菜饭都不够了,大人一天的饭不足半斤,小孩甚至连二两都不够。

之后,贺凤生又跟毛主席抱怨起了县政府前段时间要求乡亲们一起“围垦钱粮湖”的事情,说要将几十万亩的芦洲全部改成良田,甚至喊出了“大雨当小雨,小雨当无雨。落雪当晴天,冰冻当好天!”的口号,要求乡亲们全心全意地干活。

说完干活的事,贺凤生还跟毛主席提起了干部们在粮食丰收问题上放虚假卫星、不实事求是的事情。说到最后贺凤生对毛主席说道:“什么时候食堂解散了,什么时候我再回去。”

毛主席对贺凤生提到的这一情况十分重视,迅速和刘少奇、周恩来等*和国家领导人交流了意见,并一致认为贺凤生提出的情况绝对不是少数,决定对他反映的情况进行整改,尤其是公共食堂一定要解散,大锅改小锅,大碗改小碗,务必要让农民们吃饱饭。

当贺凤生知道毛主席打算改变这些情况后十分开心,对毛主席表示过了年自己就回去。毛主席点了点头对他说道:“感谢你对中央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你现在要回去了,我也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两个权利’:第一,你遇到任何困难随时都可以来找我;第二,以后你发现任何问题随时都可以向我反映。”

年1月,在*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主席正式提出全*应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不能操之过急,而贺凤生一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