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干货数味藤类药的功用 [复制链接]

1#

藤类植物生命力旺盛,攀援性强,藤枝繁茂,柔韧有力,无处不达,据中医学中的取类比象理论可知,藤类药具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之功,如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诸多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实践亦证实,藤类药对治疗关节炎、中风、妇科病、心血管疾病等有特殊疗效,此介绍数种如下。

鸡血藤

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藤茎,首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其味苦、微甘,性温,归肝肾二经。可行血活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为妇科常用之药,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也常用于治疗中风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等病症。

天仙藤

天仙藤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茎叶,始录于《本草图经》,其性温,味苦。《本草求真》云:“专入肝、脾。”《药性切用》认为:“为疝气止痛专药。”天仙藤可行气活血,故善治胃痛、产后血气腹痛;又可利水消肿,故能疗风湿痹痛、妊娠水肿;亦可解毒,能医蛇虫咬伤。至于宜忌,《本草汇言》有言:“诸病属虚损者勿用。”

夜交藤

夜交藤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藤茎,又名首乌藤、棋藤,始载于《本经逢原》,其性平和,味甘、微苦,入心脾二经。《本草再新》云:“可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饮片新参》载有:“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本草纲目》认为:“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夜交藤有镇静催眠、降脂、抗菌等作用,此与古人之言相吻合。

络石藤

络石藤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带叶藤茎,即《本经》上品“石鲮”,其味苦,性微寒,入心、肝、肾三经。善于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常用于风湿热痹、喉痹、疖肿、跌打损伤等病症的治疗。《近效方》载:以络石藤一味,水煎,慢慢含咽,治热毒之咽喉肿痛。其实,早在《本经》就有络石藤可治“喉舌肿”的记载,可见,络石藤自古就为治咽喉肿痛之要药。

蘡薁藤

蘡薁藤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茎叶,又名接骨藤,《本草纲目》收录此药。李时珍认为:“甘,平,无毒。”蘡薁藤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善治崩漏、痢疾、风湿痹痛、湿疹、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等。其汁液治疗眼疾有疗效,如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云:“汁滴目中,去热翳赤障。”

常春藤

常春藤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茎叶,又名三角藤,始载于《本草拾遗》,其性平,味辛、苦。《本草再新》云:“入肝、脾二经。”可祛风,利湿,和血,解毒。常用治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疖肿、头晕、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在治疗肝火上炎所致头晕头胀上有良效,如《天宝本草》有言:“平肝顺气,能明目,治头晕,诸火往上冲。”故对于平时肝火较大、易发怒的高血压患者,如病急发,可速以常春藤一味,6~15克,水煎饮用。但素体胃寒、脾虚便溏者还需慎服,如《福建药物志》所言:“服后常有呕吐及腹泻反应。”

钩藤

钩藤为茜草科植物钩藤的带钩茎枝,俗名双钩,即《名医别录》所载“钓钩”。其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肝、心包二经。具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效,善治小儿惊风、夜啼,肝火大所致眩晕、头痛头胀,以及吐血、鼻出血等。有报道称:以钩藤6克,薄荷6克,水煎服,每天一剂,可治疗百日咳。

忍冬藤

忍冬藤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茎枝,又名鸳鸯草、鹭鸶藤、金银藤等,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其味甘性寒,入心肺二经。至于功效,《本草经集注》云:“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南宋《履巉岩本草》云:“治筋骨疼痛。”明代兰茂《滇南本草》载:“能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药性切用》认为其:“清经活络良药,痹症挟热者宜之。”据临床报道,忍冬藤可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等病症。

中华神州有中医

养生咨询在朝夕

作者简介

代民涛,中医学博士,大学教师(主讲《金匮要略》、《饮食、体质与疾病》),中医师,营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委员、治未病分会委员、亚健康分会委员,全国卫生企业产业协会治未病分会理事。临床善治失眠、多梦、抑郁、更年期综合症,胃炎、胃溃疡、便秘、腹泻、小儿食积,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咳嗽、感冒、咽炎,脱发、青春痘、黄褐斑等。以及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症。对中医食疗有较多研究,善于运用药食两用中药,来调治亚健康状态、肿瘤患者、及产后或术后虚损等。

图文编辑

戴岱

图文编辑

苏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代民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