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泱泱中华,万古长河。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凝结着国家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这个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含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抵御时间的消蚀力,藉此翘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非遗是在特定地域、特定自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独特标识。盐城市滨海县优越的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土壤环境,造就了首乌生殖繁衍的温床,是中国著名的首乌之乡,全国95%的白首乌出产于此,滨海人种植食用首乌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
早在18世纪末,该县东北乡人用种植的白首乌制成粉,进贡朝廷。《滨海县志》记载,早在清咸丰年间,境内就有农民种植白首乌、加工首乌粉,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而《陈氏家谱》中也有详细的记载。何首乌粉省级非遗制作工艺最早可追溯至清末,中医出生的陈必荣老先生(民间尊称陈爹)结合自己的医学实践,将白首乌制作炮制,使白首乌成为盐阜老百姓喜爱的滋补养生保健传统美食,并在今天的滨海港经济区内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首乌制作家庭作坊——“陈爹首乌坊”。
非遗文化之所以能够代际相传、薪火不断,关键在于通过传承人这一纽带,精心构筑的物理与精神空间。陈学之先生作为第二代传人,陈荣生先生为第三代传人,到如今的第四代传承人陈华文先生。陈华文先生在继承“陈爹首乌坊”的传统制作工艺及配方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寻访老工匠、深入探索老工艺等方式,对传统工艺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良,并成功提炼出独具特色的“陈氏八法”,于年,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任命为何首乌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
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在创新中实现传承,是非遗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陈华文先生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他多次向被誉为“中国白首乌之父”的龚树生教授等业界专家请教学习,并积极联合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成功研究开发出营养价值更高的首乌原浆等系列产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确保“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必须既要有坚持在土特产基础上深化产业链发展的思维,又要拥有超越土特产本身的广阔视野。陈华文先生为了扩大滨海白首乌的市场份额,积极创立了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并成功注册了盐阜商标,进一步丰富了首乌系列产品线,涵盖了首乌花、首乌茎茶、首乌代餐粉等多种产品。此外,他还致力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投资兴建了滨海首乌非遗馆,将首乌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旅游产业的活力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丰富多彩的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从时光深处走来的何首乌粉非遗制作技艺定能更好融入现代生活、让滨海白首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与传承,使之成为推动滨海地区人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助力滨海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