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宗祠文化传承究竟能走多远再探湖湘宗祠文化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news/a_6126358.html

导语

湖湘宗祠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的震荡、波折,藴含着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丰富信息。透过后续的调查走访,对其中的走势和演化,再作一番探析。

红火起来的宗祠

湖南是红色资源大省。在革命战争年代,宗祠作为乡村社会的公共建筑,不少用于驻兵和做红色政权的办公场地。湖南近代名人辈出,一些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祖祠,成为教育*员和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场所。政府近年陆续将这批宗祠列入国家、省级、市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维修,挂牌为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和建*周年活动之势,来这批宗祠参观学习的人员逐渐增多。革命英烈与先贤,在宗祠受到供奉、尊崇与缅怀,来访者可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元代从江西吉安避难迁往云南永胜,后因军功调湖南任职

▲毛氏宗祠在议事堂开办学校,供族人子弟读书,宗祠办学倡导廉洁、励志

▲毛泽东主席去世后,每年都有大批群众从全国各地来到韶山,缅怀人民领袖为中华民族创立的丰功伟绩,毛主席故居和毛氏祖祠,成为人们怀念、瞻仰之地

开展精准扶贫,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宗祠文化重放异彩的推手。利用宗祠、会馆、风雨楼、保寨楼、鼓楼等公共建筑和民居老宅资源,策划乡村旅游,成为这些年民俗文化体验游的一个热点。品相好的宗祠,与传统村落一道,被旅游文化公司包装推销,揽客来势方兴未艾。

▲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堂始建于晚清,原建筑毁于民国,年在原址重建,据炎陵县档案史志局局长张晓建介绍,叶家祠堂是毛泽东连队建*旧址

▲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从浏阳文家市出发,经三湾改编到达水口墟时,部队从多人缩减为多人,毛泽东在叶家祠堂阁楼上主持宣誓仪式,发展赖毅、陈士渠等6人入*,开启了支部建在连上,*指挥枪的历史征程

▲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朱氏祠堂,主持修缮祠堂的理事长朱晓勇,做过一届村支书,他说修缮祠堂村民齐心协力,从动议到竣工,只用了3个多月

驻村工作队和文化人下乡,发掘了宗祠文化在构建乡村文明、保持乡村传统文化风貌、延续乡村田园生活方式方面的独特价值。这里面确有懂行的人,他们对城市建设高楼大厦、水泥丛林的弊端,对跟风新造古董的审美厌倦,已有切身体会。推动宗祠遗产保护利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商业敏锐和文化自觉。保护、宣传、推介宗祠文化遗产,帮助基层开辟旅游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吸引人脉、人气,带火了一批宗祠文化旅游。

▲年11月初,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沙洲村,在此休整9天9夜,3位女红军借宿在朱家媳妇徐解秀家里这张床上,临走时,将她们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主人,徐解秀说:“共产*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如今沙洲村红色旅游已勃然兴起

▲湘阴县近年修复的左文襄公祠及新建的左宗棠文化园。左宗棠系湘阴县金龙镇人,清代著名湘军将领,曾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清廷军机大臣,年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确定“缓进急战”方略,收复除伊犁以外全部新疆领土,为中华民族立了大功

▲左文襄公祠建在湘阴县文星镇八甲村,清光绪十一年(),左宗棠在福州任上去世后,清廷颁诏在左宗棠出生地及立功省份建专祠以彰功绩,该祠又称相国祠,年收归国有,先后用于办学校、工厂,“文革”中损坏,年修复,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诚心守护宗祠的,

多为心存敬畏的中老年人士

用丰子恺先生的理念观察,宗祠守护现状可分为物质守护、精神守护、灵魂守护三个层次。守护宗祠建筑遗产,使之免受毁损,这是物质守护;利用宗祠遗产开展教化,凝聚人心,匡正风俗,发挥其辅助基层治理的正能量,属精神守护;而醉心族务公益,身体力行地行善积德,践行祠训、祖训,则归于灵魂守护范畴,这需要守护者的诚心与坚韧。

▲刘道一烈士祠,原为湘潭县守备衙门,辛亥革命后临时革命政府将此作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刘道一的祠堂,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住在这里的刘道一侄孙刘成亮看护

▲位于平江县浯口镇老街的江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十一年,乾隆十三年维修扩建,宗祠年代被政府征用作办公场所,年退回江氏族人,宗祠采光开有一大四小天井

▲江氏宗祠理事会成员江利武介绍,曽任江苏、江西两省省委书记的江渭清,小时候在宗祠读过书,宗祠利用老一辈革命家故事教育后代族人

在走访中,发现进入宗祠管委会、理事会的,多为饱经世事风霜的中老年人士。他们主动担负宗祠维护管理、组织活动的责任,乐此不疲地为宗祠、为族人打义工。一是带头捐款。会长、副会长多的给宗祠捐款40~50万元,少的有几万元。家里经济条件欠、捐款少的,争取为宗祠多做事。二是利用人脉资源,多方筹资,主持宗祠修复、维护,落实消防责任,确保消防安全。三是牵头组织祭祖、修谱、济困、助学等宗祠活动。询问他们守护宗祠的初衷,多数人回答,为先祖守灵、为族人服务,我们心甘情愿。

▲洞口县洞口镇伏龙洲萧氏宗祠,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清乾隆五十二年至嘉庆四年复修,门楼系青砖砌筑,三座并联一体的重檐牌楼式建筑,宗祠管委会有32人,平常参与宗祠维护管理的正副会长10来人,多为中老年人士

▲76岁的萧氏宗祠管委会会长萧水林介绍,年10月,贺龙、萧克率领红二方面军经过洞口,在宗祠住宿,留下红色记忆,宗祠解放后办过学校、糖厂,县公安大队、水利局、武装部在此办过公

▲会长萧水林(左一)做过县化工厂厂长、木器厂厂长,他捐款20多万,做义工近20年,致力宗祠维修和外部环境整治,他与管委会成员在现场检查督促施工,宗祠年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七老八十的宗祠守护者,往往心存敬畏,痴迷先祖留下的物质、精神财富,将此视为家族传世珍宝。我采访过洞口县洞口镇伏龙洲萧氏宗祠管委会会长萧水林,他年已76岁,做过县化工厂厂长、木器厂厂长。从年起,他与另外两位宗祠管委会成员,发动族人筹资多万元,他自己带头出资20多万元,启动萧氏宗祠修复工程。之后5年时间,他一直在工地监工至修复完工。他说:“我为宗祠做义工20年,我这一生值得。”

弘扬忠孝文化的价值何在

宗祠文化的核心是忠孝文化。对它的价值判断,很久以来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议。忠孝文化能在当下社会有用吗?它能与主流文化价值观契合吗?它的消极影响如何克服,积极因素又如何发挥?如此等等,需要时人作出恰当回应。

▲洞口县高沙镇石堰村曾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七年,相传北宋末年,曾文昭公自新化迁居高沙石堰落业,生一子八孙,繁衍八支,后裔建祠,故称之为曾八支祠,曾氏宗祠前后有五进,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军医院在此驻扎,宗祠二进墙面石刻“忠孝廉节”,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手笔

▲曾氏宗祠清末办起族学,解放后被政府接管改办国有粮站,宗祠管委会老会长曾传国(左二)、副会长曾荣(左三)、办公室主任曾兆和(左一)、后勤总务主任曾昭石(左四)介绍,宗祠一年维护费用要20来万元,主要是捡瓦维修,守护,保洁,春节、清明祭祖,水电费等开销

▲族人曾昭军是洞口曾氏第二十三代子孙,他与爱人及两个孙子住在曾氏宗祠,负责看护,防火防漏雨,爱人打扫卫生,宗祠管委会一年补贴他家1.8万元,老曾白天外出做木匠,晚上护祠,他被洞口县政府评为文物保护先进个人

▲出生于年的老会长曾传国,经历了新旧社会交替,他教过书、经过商,担任曾氏宗祠管委会会长后,带头捐款20余万,推动宗祠保护和“慎独修身、以俭持家”等曾氏家训文化的传承

忠孝文化无疑是封建文化的一个遗存。它的本意为宣传忠君、爱国、孝悌、睦族等儒家思想,倡导做忠臣孝子,精忠报国,其宗旨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打破了忠孝文化,翻转了社会底层,开启了人民主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纪元。五四运动以来对忠孝文化不作这样的批判和否定,就很难冲破旧思想、旧文化的束缚,建立起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浏阳市文家市镇玉泉村蔺氏宗祠,堂号为中山堂,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乾隆六十年()重建,年12月21日,蔺氏宗祠理事会在此举行冬至祭祖暨表彰活动

▲祭祖表彰会上,宗祠理事会表彰了年度的优秀学子、优秀企业家、敬老孝亲模范等14位先进个人

▲在祭祖仪式上焚烧祭词和香纸的族人蔺德胜,今年38岁,初中文化,平常在外搞汽车维修,冬至回家参加祭祖,他说,宗祠祭祖是大家的事,族人都应出力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反思“文革”和改革开放洗礼,*中央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重新认识、估价忠孝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在新时代继承、吸收、运用忠孝文化有益价值指明了方向。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审视,传统的忠孝文化,其主导价值与当下倡导的忠于*、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孝敬父母、敬业诚信,有相近、契合的一面。利用其积极因素教育子孙后代,影响社会风俗,辅佐基层治理,维护社区秩序,无疑是有益的。大的方面,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乃至对于中国共产*长期执政,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有它的积极作用。

▲汨罗市白水镇三星村闵家巷闵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面积平方米,为三进砖木结构建筑,宗祠祭祖解放后停了下来,至今没有恢复

▲闵氏宗祠于年9月成立管委会,负责筹款维修,当过小学教师的闵新国(右一,68岁,中师文化)积极参与

忠孝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是它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它本质上是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二是在一个族群内,它倡导尊老爱幼、扶贫济困、节俭廉洁、遵守法度、诚实守信,这些理念不仅维护了家族、村社的伦理秩序,而且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三是它主张族人通过苦读成才,实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里面有鼓励上进、为国育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积极一面。而忠孝文化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腐观念,应当摒弃。传承宗祠文化,也宜取其精华,趋利避害。

▲据闵新国介绍,闵氏先祖明永乐二年从江西迁来汨罗闵家巷,至今繁衍有多人,为宗祠维修做事的,大多是留村居家的老年人士

▲住在闵氏宗祠旁边的闵铁球夫妇,负责打理宗祠日常事务,他说,我们打理宗祠是为族人尽义务,在宗祠筹款修复过程中,闵铁球与其他管委会成员外出办事舍不得花钱,尽量把钱用在宗祠维修的刀口上

宗祠文化传承究竟能走多远

调查走访宗祠文化,能接触了解许多社情民意。个中有我的思考,也遇到一些来自基层的发问。一是部分宗祠长老反映,当年发动族人捐资修缮宗祠时,有基层干部认为这是搞封建迷信。二是也有基层同志担心,宗祠活动开展会不会坐大宗族势力,削弱或挑战基层*政组织的治理权威。三是宗祠文化毕竟是旧思想、旧制度的产物,能否批判继承为新时代所用,社会精英层的认识不尽相同,往后走会不会出现反复和折腾。这些认识和疑虑,涉及到宗祠文化传承下一步是否会自生自灭或再度沉寂,它究竟能走多远。

▲始建于清嘉庆元年的姚氏宗祠,座落在平江县伍市镇白杨村,解放后国家在此开办白杨小学,年教育部门退回宗祠管委会管理

▲族人姚满华利用宗祠传承九龙舞,他带有几百个徒弟,时常在宗祠教徒传艺,九龙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步县丹口镇太坪村蓝氏宗祠,始建于明隆庆五年,民国21年至23年先后扩建,宗祠牌坊式门楼有石雕、泥塑、彩绘,呈现飞龙、祥兽、花鸟、人物等多种造型

如今,宗祠文化依托的社会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传承宗祠文化应该与时俱进,不宜停留在改变“人心不古”的粗浅见识上,一些新的情况新的苗头值得主动跟进。一是不少宗祠传统活动已经停歇或基本熄火,而宗祠的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功能逐步显现。这是市场经济选择与乡村旅游兴起共同作用的结果,能为产权经营者、族人、村民增加现实的经济收益和活动空间。纳入公产管理和平台公司经营的城乡宗祠这方面更甚。二是祭祖、续谱、和族等传统礼仪、教化活动,在管理团队筹资能力比较强,会长、理事长热心担当的宗祠开展地频繁一些。看来乡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向往精神文化,热衷公益事业,倾心打理族务,追求光耀门楣,意在奉献桑梓的乡贤多了起来。三是宗祠文物保护等级比较高,产权明晰归属族人所有的,管护、修缮的责任比较落实,族人参与宗祠维护、礼仪、教化活动比较自觉,管护人员以守护先祖留下的族产为荣。这些新的走势和气象,应引起研究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