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城黑白镜像崇德里一个城市的回家 [复制链接]

1#
文、图/齐鸿

“里”的称谓在成都旧街巷中属少数另类,以城东南居多,如邻近一带的兴业里、章华里、崇德里等,其辟建得名多在二十世纪之初。据袁庭栋《成都街巷志》记载,崇德里北起中东大街,南接红石柱横街,原是无名小巷。崇德里两头人口处分别筑有结实的骑楼,并建有陡而高的梯子,以通上下,供人居停。

85年前,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此“买了大部住地”,因此取名崇德里。72年前,即年,因战乱造成洋纸和外省纸不能输入四川,著名作家李劼人在乐山开办的嘉乐纸厂在成都设立办事处,选址就在崇德里。71年前,抗战时期,成都文化界最重要的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成立,李劼人担任理事长,协会的办公处与联络处也设在崇德里。

回溯城市历史,不过百年。崇德里曾待城与市,有情有义过。

▌小巷里穿着旗袍的小女孩,温婉可人

1号院/“谈茶”

成都人常以“谈茶”指代“喝茶”,乃饮者之意不在茶,在乎雅聚清谈,“摆龙门阵”也。茶舍“谈茶”拟定关乎历史文化各类主题,邀请数位嘉宾聚谈于斯,灵活轻松,侃侃而谈,应为成都人雅聚之所。

茶舍“谈茶”更设立一文化沙龙,以国内和国际学界均享有盛誉的文化学者、《中华英才》杂志誉其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张隆溪先生命名。不定期设立的“张隆溪文化沙龙”及其他口述聚谈,皆用“自媒体”形式纪录辑集,录制为文献档案,作为口述史专辑留存,并可供媒体采用,以达到文化传播之目的。

▌改造前的崇德里老巷子

▌这处窗柩已在时间的侵蚀下残旧了

文化沙龙

《论语·颜渊》载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中国文人历来有会聚之雅,王羲之《兰亭集序》那篇名文,就是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会。唐代诗人刘禹锡撰《陋室铭》,写君子之居素朴简远,自傲的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些都可以使人想见古人雅聚之道。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成都人所谓“摆龙门阵”,虽然内容很广,可能只是话家常、聊闲天,但读书人相聚谈天说地、评书论文,却也是一种风气。

朋友聚谈,不仅中国人喜欢,西方人又何尝不如此。柏拉图有《会饮篇》,正是一面饮酒,一面聊天,记载苏格拉底和几个朋友聚会,讨论爱的观念。这种聚谈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开始形成风气,后来影响到法国。从十六世纪起,法国便出现许多文学沙龙,到十七世纪,路易十三时代大权独揽的红衣主教黎歇留就以巴黎一个沙龙聚会为基础,建立起著名的法兰西学院。十八世纪启蒙时代,沙龙在欧洲更为重要,既是一种私人空间,又提供一个讨论哲学和文艺场所,其自由评论的气氛在政治和思想意义上,对公共空间和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这种聚会通常在私人家庭的客厅里举行,沙龙就是法语客厅的音译。沙龙一词现在已有特别含义,专指讨论文化问题非正式的、私人性质的聚会,正好与中国古代文人之雅聚相类。

在崇德故里设立张隆溪文化沙龙,意在为成都人提供一个精致优雅、有文化品位的聚会空间,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诗人或艺术家,在此作轻松而有内容的清谈。每次聚会,必是高朋满座,讲者或满腹经纶,或技艺精湛,在愉快的氛围里侃侃而谈,启人心智。听者也非等闲之辈,若非同行高手,亦必卧龙伏凤,对相关讲题或深感兴趣,或自有见解,所以讲毕的对话问答,必能进一步引发思绪,更上层楼成为思想之盛宴,文化之熏陶,使人获益韭浅,获取精神的满足。此岂非深得昔人论学之旨,不亦悦乎?不亦乐乎?

▌巷子里的老物件冷清而固执地藏住了昔日的缠绵时光

3号院/“吃过”

食舍“吃过”,三十六餐客,量决定质,以“私房菜”为经营理念。宗旨是老实做人,认真做菜,其人其菜,同出一道。做人的道理其实也是做餐馆的道理,如同十几年前香港做的那间由王亥夫妇主理的“四川菜大平伙”餐馆。本此,四川菜大平伙与成都映象一拍即合,如法炮制“吃过”食舍,作者与作品复归本地,相得益彰。

食舍“吃过”以“非食品工业化”“非社会餐饮的方式”经营,定时定量,讲究出品的最佳时段和最佳配,务求尽心尽力去做菜、待客。回归主义的素朴家宴,由家厨演绎,细致展示地道的成都生活与食史。

食舍“吃过”与Bulthaup共创的“川菜工作坊”,由Bulthaup亚洲总代理麦迪森(香港)有限公司与崇德故里项目合作,破天荒首次推出家居“厨房工作坊”概念,与传统川菜菜式一并展陈,参与性与开放性的经营概念,打破传统餐饮业的烹饪形式与用餐过程的间隔,家厨与餐客互动共处,在烹饪与用餐过程中,餐客随意转换为参与者,亲身体验烹调之精妙,用器之随心。

▌一处尚可使用的生活设施

▌墙角的岁月痕迹

5号院、4号楼/“驻下”

食舍“驻下”以精品设计酒店的模式经营,包括成都小院体验院舍和包豪斯风格城市设计客舍两个主题类别,坐落在民家之中。

穿过市井既有的通活且幽的巷径,进入简朴而传统的民家居住空间,毗邻而居,透去窗外的风景,审美地观照,该是别样的城中故事。“驻下”试图留住地道的成都生活场景,营造一种语语道来的叙事和体验,身在其中,恍惚世外,为住客在浮躁大都市中觅得一叶岛的清静。“驻下”设施齐备,用品精致,尽得现代化与国际化之便,传统与现代并存,寻常巷陌中的深度参与,是为“城市记忆”主题酒店、精品酒店意蕴之所在。家舍“驻下”为住客提供一对一私人管家服务,专人服侍,并为住客定制接待安排成都深度(非平面)个性游程,让来客细读感知街巷的寻常生活,体味成都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历史。

▌重新打造的内景萌发着新的生机

对话崇德故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王亥

《读城》:崇德里1号这个名字的由来?

王亥:这是这条卷子的老名字,以前从镗钯街到东大街是一条完整的巷子,两旁全是院子。随着城市的变迁,这条巷子只剩下三个旧院和一个教工宿舍,总共不到60米长。我们把三个旧院用一年的时间装修成现在看到的样子,为了纪念老成都人记忆里的崇德里,命名为崇德里1号。

《读城》:听说必须预约才能用餐?

王亥:我们把用餐的地儿命名为“吃过”,只为36位尊贵的客人打造,属于小众、精品的私房菜,并且仅仅依靠口碑来传播。我们不需要大众都能接受,体量便决定了客人的小众化,预约正是我们对每位客人的尊重和成意。

《读城》:环顾一下,装修很有风格,仔细看来硬装全部是原物原貌、软装全是丹麦瑞典等国家的进口家具。

王亥:装修之前就考虑要将三个院子的概念保留下来,所以“修旧如日、修旧如故”就是我们的设计思路,这同时也是设计上的难点,如何在尽可能保持原来面貌的基础上只做一个功能性的转变让它既能与国际化接轨,又不失去老宅子的味道。最终我们用一年的时间来装修成现在这个样子,墙柱、门、结构上我们保持了原物,而在桌、椅、灯、帘子、子、碗、筷、杯、盘、碟、烟灰缸等居家用品上我们完全使用国际设计师的作品,甚至我们的用餐的红酒也是纯进口。将国际化与老成都味儿相糅合,让文化既冲突又兼容,达到我们的要求。

对话崇德里1号投资方成都映象董事长杜兵

《读城》:杜总做餐饮很有验,您在成都也有多家餐饮名店,崇德里在里面算什么档次,最初的构想是什么?

杜兵:崇徳里实际上是一个定位为“私房菜”的概念,因为有幸认识了王亥夫妇,他们为人和善,在香港主理了17年的“四川菜大平伙”餐官,所以一拍即合。

面对残缺、破落的一条成都老巷子,我看到它建筑的基本结构还在,让我想起第一家“转转会”经营成功经验。这条巷子应该如何完好地保存,让这个仅有60米长的巷子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谈茶”、“吃过”、“驻下”为一体的综合概念。

《读城》:崇德里的定位是什么,现在看来,预期的放果达到了么?

杜兵:崇德里的定位是一种个性化的空间。刚刚开业,但是大家对它的喜爱程度超出我的预想,所以比预期效果要好。

《读城》:把茶、餐饮和住宿结合起来,有点像“青年旅社”的概念?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杜兵:首先,它不是“青年旅社”,用我们的语言来说是“谈茶”、“吃过”、“驻下”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我们是有很强设计感,有管家式服务的精品酒店。

《读城》:未来有什么构想?

杜兵:第一,通过这样保留一条老建筑的尝试,让老建筑一样有时尚气息,从而达到一种比较好的经营效果,同时也想唤起大家对成都老民居的保护,为大家提供一个聚会空间。第二,因为我们有地道的成都家常菜,也有管家式的精品酒店,也就有了“最成都”、“最国际化”的氛围。所以,我们的下一步,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做成都的定制旅行,为特定的客户提供一个个性的服务。

崇德故里是一个主题性设计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物化记录。叙事或纪事,无论尘封故事、沉梦旧事、朝露而日晞,或一纸、一物、一人、一事、一景通过“挪用”转换成生活。让时间因记忆而成为你生活的部分。使设计因记忆而长驻。

撰文

齐鸿供图

齐鸿原载

读城.3刊主编

晨曦责编

Jamie美编

小王(上下滑动点击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