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怎么回事,一个八零后东北小孩居然不认识黄瓤地瓜,还把它错认成何首乌?编剧你是没在东北生活过,还是觉得东北人都傻?天天吃地瓜都不知道那是啥?
我发现顾长山的家跟《人世间》周秉坤家、《我们的日子》王宪平家一模一样,这是咋回事呢?
年代剧《父辈的荣耀》由张晚意领衔主演,在央视一套首播,导演是康洪雷。该剧首播一集后,收视率就破1了,不知道大家觉得这部剧怎么样?
虽然只播了一集,但观众的反响还挺好的,不少人在豆瓣上评论说很满意。
哎呀妈呀,《父辈的荣耀》这剧贼拉有年代感,贼拉真实,尤其是里面那些角色,张嘴闭嘴就是东北口音,老纯正了!
有观众说,这剧第一集的氛围、人物一出来,就像把咱东北搬到屏幕上了,老有内味了,让人一秒入戏,根本出不来。
虽然这部剧口碑不错,但也有很多差评,而且每一条都很有说服力,让人无法反驳。
这部剧主要还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像林业工人住宅区这些场景,都是搭棚拍的。
这些老房子、老街道、老电线杆和老冰溜子都只是摄影棚里的布景而已。
这种场景看着让人难受,虽然还原度还行,但总感觉灰蒙蒙的,缺少阳光的真实感。
砍树那段最强烈。
你看砍伐队从镇上出发时还是灰蒙蒙的,但是到了山上,就变成阳光普照了,都开始实景拍摄了。
心情一好,观众和电视机都跟着敞亮了。
但是,剧中林区工人住宅区,也就是棚户区,其实和这张图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真正的林业工人棚户区和农村的住宅差不多,就是面积小点,都是大院子,可以在房前屋后开辟菜园子种菜,不然这些林业工人吃什么蔬菜?
这剧里的棚户区,又小又挤,转个身都费劲,哪像林业工人住的棚户区啊,又宽敞又大气,包天包地,啥都能种!
《乡村爱情》拍到十七八季了,观众还爱看,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拍摄地是真实的农村大院。
还有程开颜那段,两个东北孩子十四五岁,把黄瓤地瓜当何首乌抢,不觉得搞笑吗?
在年,14、15岁的孩子都是标准的80后。在那个年代,孩子们最早认识的食物可能就是地瓜,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可能还不认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已经认识地瓜了。
为什么?因为在上世纪,东北地区的冬季主要以地瓜、土豆和酸菜为主食。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天都吃地瓜,能不认识地瓜吗?
不管这地瓜是黄心儿的还是白心儿的,咱东北孩子咬一口就能分辨出它是山东产的还是内蒙产的。
顾长山派工那段本是个很好的引发剧情冲突的点,结果这段戏却把顾长山拍成了伟光正,根本没利用上。
上面只让少数人上山砍树,可砍伐队那么多人,咋安排呀?总不能让所有人都没活儿干吧,大家都指着这份工作养家糊口呢。
因此,剧中把顾长山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好人,所有的人都上山,工资也平均分配。但这样的剧情设定非常不符合逻辑。
山上砍树这个任务本来是由顾长山指定的,但那些没被安排去砍树的人自然会心生不满和怨恨,这就为之后的剧情冲突埋下了祸根。
这条剧情线这么好,结果被编剧给糟蹋了。
哇塞,这个拉着满满一列车原木的火车头也太小了吧!
一列火车的原木总重好几千吨,一个未成年的小火车头,它能拉动那么多重的原木吗?
有网友说《父辈的荣耀》会火过《人世间》,但从目前的剧情来看,有点悬。
《人世间》剧情冲突多,狗血,几乎每个都能引发热议,相比之下,《父辈的荣耀》就差点意思了。
就连《我们的日子》都赶不上人家刚开播时的热度,更别说《父》剧了。
完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