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10月17日,在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江苏盐城市滨海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成为江苏省唯一获得此奖项的县份。近年来,滨海县建立以产业扶贫为引领,就业、教育、健康、安居、资产收益、社会扶贫等为支撑,政府托底扶贫为保障的1+6+1立体帮扶体系,打出产业富民、项目强村、民生保障等一系列扶贫“组合拳”,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准脱贫之路。
(图为滨海县现代农业园区万亩菜园一角蒋波/图)
(图为滨海县大套乡扶贫开发项目丰冠梨种植区蒋波/图)
配班子结“亲戚”锻造脱贫攻坚“领头雁”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滨海县省定的贫困村双港村,地处黄河故道边,是典型的高沙土地区,只能种植旱季作物,集体收入空白,外债倒有不少,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年,孙俊作为江苏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队员来到这里驻村,第一次召开支部大会,孙俊一眼看去,都是60多岁“中老年”村干部。
孙俊立刻协调县委组织部及滨海港经济区对双港村的“两委”进行调整,村干部的平均年龄由60岁降至43岁。紧接着,孙俊和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兆明一起,着手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带领党员为村集体瓜蒌项目和白首乌基地做义工,盘活村集体资产,聚起民心。不到一年时间,党组织成了促进发展、富有活力的战斗集体。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在滨海县委副书记、江苏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队长李建方的建议下,工作队与贫困户结起了“亲戚”。
李建方带头,和4个贫困户结了亲。其他队员每人与2个以上贫困户“结亲”,帮农户做家务干农活,宣传政策,激发他们拼搏进取。
对这些“穷亲戚”,工作队采取一户一策的方式,鼓励结亲户种菌菇,养鸡,养鹅……结亲户的脱贫项目一旦成功,便会一户带五户,五户中的每一户,又带动三到四户,实现“由加法到乘法”的跳跃。
“要不是李队长,我们家就在穷窝窝里起不来了。”贫困户徐为新是李建方的结亲户,由于身患残疾,生活困难。在李建方的帮助下,他改造升级了小型缝纫代加工点,同时还带动了其他群众增收,成为自我发展脱贫的典型,今年,工作队拿出4.1万元扶贫资金,为他添置10台全新缝纫机。预计到年底,徐为新个人将增收2万元,带动6名群众灵活就近就业增收。
(图为滨海县大套乡同心村贫困户孟怀安和他养殖的山羊
蒋波/图)
建基地“职”通车筑牢脱贫攻坚“桥头堡”
“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在家门口还能找到工作,真是太好了。”今年72岁的滨海县大套乡同心村村民张俊虎此前因病致贫,赋闲在家,每年收入不到元,正在发愁之际,县的“职通车”开到了家门口,老张被介绍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一个月元收入。
提高工资性收入是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摆脱贫困的根本举措。近年来,滨海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大扶贫“职通车”组织力度,千方百计让低收入农户尽早脱贫致富。
“今年,南京宏光空降设备厂等军工企业就与滨海县签订了服装代加工业务。”江苏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队长李建方告诉记者,加上多亩设施农业岗位需求,项目可带动家门口就业约人,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人。
“‘职通车’活动提供优质的就业岗位和高效便捷的就业平台,构建起用人单位与低收入劳动力之间的桥梁,实现无缝对接、互联互通。”滨海县人社局局长蒯中华说,人社部门联合扶贫办和各镇,建立台账,对接企业,组织招聘,帮助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面对面沟通对接,并进行跟踪问效,确保活动富有成效。
针对农村缺人才、集体缺产业的现状,滨海县重点发展畜禽养殖、林果经济、“四青”蔬菜等五大扶贫产业,点血帮扶累计实施3.28万个到户项目。扶持海大、温氏等26家龙头企业,在镇、村发展72个“扶贫车间”、“田头工厂”,带动低收入农户务工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滨海县还在有条件的特色基地设立5个“田间学堂”,对低收入农户免费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带动超过户。
“年龄的限制使我们在企业招工中失去竞争优势,但是‘职通车’提供了一大批适合我们年龄段的工作岗位。”滨海县坎北街道会农村54岁村民王田金找到工作后开心地说。
上好学住好房扎牢脱贫攻坚“保障线”
一年前,读三年级的吴子洋从一所乡镇小学转入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他家4口人,姐姐读初中,父亲是一位因公受伤失去劳动能力的退役军人,全家只靠母亲黄海艳打零工和家里3亩农田的收入维持生活。
作为教育扶贫的对象,吴子洋除了能得到每学期元的资助,还会接受语文、数学和外语老师长期一对一的帮扶指导,以及定期的课外兴趣培养和心理疏导。仅仅半年时间,吴子洋的学习成绩就从此前的中下等提升到班级的前几名。
“教育是扶贫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以‘扶资、扶志、扶智、扶技’为抓手,滨海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去学习机会。”滨海县教育局局长周青打开滨海教育的民生账本介绍说,四年来,名贫困学生考入县重点中学,名贫困学生考入本科院校,名贫困学生实现稳定就业。
金秋十月,记者走进滨海县新安村,一幢幢小洋楼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村民在村口广场的健身器材上悠闲的锻炼身体。
”过去我一家5口挤在3间破草房里,下雨时,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77岁的村民王富安高兴的说,没想到,也不敢想,现在变化太大了,楼上楼下的小别墅,一点也不比城里住的差。
新安村的变化,只是脱贫攻坚以来滨海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变化几乎在滨海的每个镇村都在上演。
“我们出台鼓励群众改善住房的系列政策,对四类重点人群实行兜底安置,免费为户困难群众筑起‘安居暖巢’。”滨海县住建局局长李章保说,让贫困户实现“安居梦”,是实现脱贫梦的基础之一。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将继续补短板强弱项、兜底线提质量,全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滨海县委书记孙轶斩钉截铁地说。截至去年底,滨海县累计脱贫3.57万户、8.78万人,脱贫率为84.11%,消除了元以下低收入人口,贫困发生率从年初的11.8%降至1.82%。20个省定、9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
(图为滨海县建立的花卉种植“扶贫车间”蒋波/图)